两性社交
两性社交 > “剩女”如何逆袭成“胜女”
“剩女”如何逆袭成“胜女”2015-10-15 08:54:33

 

  近来,女神高圆圆主演的电影《我们结婚吧》着实火了一把,女神犀利地说,“优胜劣汰就是优秀的被剩下,劣质的被人娶回家当了太太”,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不少“剩女”们无奈的心声。

  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及女性在职场上地位的“日益重要”,身边到了适婚年龄却依旧保持单身的女性也越来越多。百度百科上显示:“剩女”,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也有说3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大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多数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情感专家表示:“剩下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消极和逃避的心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并积极努力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剩女’将有望逆袭成‘胜女’”。

  文/潘青青 林心怡

 

  【“剩女”现状】

  饱受压力和争议

  “每次聚会,亲戚朋友都问起你的事,我跟你爸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今年过年,如果你再不带男朋友回家,就不用回贵阳了。”挂掉电话,杉杉倒吸了一口冷气,当她的个人问题,上升到家庭、甚至家族问题的高度时,再强大的自信心也被摧垮了。

  像杉杉这样因为个人情感问题与家里产生矛盾的单身女孩并不在少数。其实,从理论上说,中国的单身男性数量远远多于女性,中国女性找对象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越来越多长相不错,收入不错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单身女性被归入“剩女”行列,她们难以找到与自己般配的另一半。

  心理学研究发现,相对于“剩男”,“剩女”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因为她们年过28岁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岁。今年30岁的刘小姐就表示,“除了被家里人各种催婚外,时间久了自己当然也会有想法,身边同龄的朋友孩子都上学了,就连弟弟妹妹们也在挑三拣四之后喜气洋洋地结婚了,自己确实也开始着急了”。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大肆宣扬男女平等的时代,女性依旧处于弱势,就连《欲望都市》这样宣扬女性自由的电视剧,居然也启用了女主角们嫁作他人妻的结局,同样也是一种对社会压力的妥协。

 

  【“剩女”心态】

  与其将就 不如单身

  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林赞歌指出,所谓的“剩女”,其实并不是真的“被剩下”,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由于暂时还没找到让她们心甘情愿结束单身的另一半,主动选择了“剩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不能被称为“剩女”,而是一群还在寻找幸福、为爱坚持的“单身女青年”。为什么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宁愿单身?香港两性专家何式凝认为,这是因为大都市中的女性跑得太快了,而男人没有及时跟上,所以跑得快的女人找不到另一半。对此,林赞歌老师也给出了类似的看法。

  “在日常接触的女会员当中,我们会发现,虽然她们当中很多已经过了30岁,但是对于爱情对于婚姻还停留在童话式的期待当中,在恋爱关系中非常被动”,遇见婚恋网的情感老师表示,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她们绝对不是被剩下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调整好自己在感情问题中的姿态。

  同时大环境也不容忽视,厦门紧接着成为北上广深之后剩女最多的城市之一,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林赞歌指出,厦门大批“剩女”的存在当然不可否认与厦门这座城市有关,服务业、制造业和教育行业的发达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适婚男女的结构比例。

 

  【专家支招】

  好心态让“剩女”

  逆袭成“胜女”

  对于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的单身大龄女青年,如何转“剩”为“胜”,集美大学的林赞歌老师也给出了她的建议。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学会适当主动出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女生完全可以大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婚姻和属于自己的爱情”。其次,还要扩展自己的交友圈,在朋友圈里寻找合适对象。

  “其次,要避免功利化的相亲。两个人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爱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几分钟认识见面就能够确定亲密关系。林老师这样告诉记者。对此,遇见婚恋网的情感专家也表示,相亲不是一蹴而就,在两个人的相处过程中,大龄未婚女青年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再抱有“一见钟情”这样不符合实际的想法,给彼此一定的时间互相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男生的好感和尊重并有助于顺利“脱单”。同时,大龄未婚女青年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修炼,只有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

  最后,林老师还指出,有关机构和相关部门需要更多关注这类群体,创造更多培养大龄男女“爱”的甜蜜基地,并组织相关活动和讲座,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认识心仪的“他”,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情感,赢得幸福。

 

  【链接】

  林赞歌简介

  林赞歌 女,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职业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心理系访问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集美区心理学会会长、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全国首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