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守53年,爱情一直“保鲜”

 【金婚档案】

  >丈夫: 刘稼民,1932年生,泉州崇武人

  >妻子: 经美玉,1939年生,泉州崇武人

  >结婚日期: 1962年10月1日

  >家庭情况:结婚53年,育有1儿1女

这张邮票是他们鸿雁传情的见证。

  结婚前,刘稼民告诉经美玉自己家里很穷。“没关系,穷可以改变!”经美玉坦然告诉刘稼民自己患有肺病,“我不怕,你就是医生,能治好的!”

  他们彼此包容了对方的“缺点”,真心实意结为夫妻,婚后经历了10年异地分居的日子,但感情却始终没有变过。他们向记者分享了相守53年的爱情“保鲜秘籍”。

  文/本报记者 卫琳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一次意外重逢】

  女大十八变,他对她一见倾心

  刘稼民和经美玉的结识远早于相恋。两人是同乡,“我们相差7岁,我上高中时,她才上小学。”刘稼民说当年只知道有这么个小妹妹,但从没接触过。不过彼时才十二三岁的经美玉却早已记住刘稼民,“他会弹风琴,又会演话剧,篮球也打得好,我特别崇拜他。”

  高中毕业后刘稼民离开家乡,在厦门大学念书,毕业后分配在鼓浪屿工作;经美玉初中毕业后成为铁道兵,分配到贵阳铁路中心医院。两人多年未见,直到1961年经美玉回乡探亲时,他们在街上意外重逢。

  那天,经美玉和姐姐走在一起,姐姐和刘稼民是老同学,三人因此攀谈起来,“连续几天我们都一起去海边玩耍。”经美玉当时并不知道,刘稼民见到女大十八变的她,一见倾心,有意天天邀请姐妹俩去玩。

  “我回到贵阳的第三天就收到他写的信,一看邮戳,是我走的当天就寄出的。”信里,刘稼民向经美玉表达了爱慕之情。书信传情一年后,两个年轻人在1962年国庆节喜结良缘。

  【10年“两地书”】

  鸿雁传真情,他们坚守婚姻承诺

  婚后刘稼民和经美玉因为工作原因,两地分居。每星期两人要往来3封书信,“那时从厦门坐火车到贵阳要4天4夜,见面太不容易了,只能把想说的话都写在信里。”从东南沿海到云贵高原,两人鸿雁传情整整10年。当年,医术好、舞也跳得好的经美玉身边有不少追求者,她常在下午4点去传达室等邮递员送信,他们就跑到那里,想和她搭话。她不愿直接伤害这些人,只能想出一计,“我告诉传达室师傅,如果收到厦门寄来给我的信,那就是我爱人寄的,让他托人告诉我。”

  异地期间,夫妻俩为了对方和家庭,都不在乎多吃点苦和多付出。逢年过节大家都不愿意在单位值班,经美玉便把节假日和周末的值班工作全承担下来,值班完隔天单位允许补休1天,但她总是不休息,“我把这些补休时间都攒起来,每年回去探亲时能多呆两个多月。”

  1966年,两人的孩子出生,考虑到经美玉在贵阳一个人又带孩子又工作不方便,刘稼民主动承担起带孩子的工作,又当爹又当妈,家里老小都要照顾,半夜还得起身给孩子冲奶粉。

  添了两个孩子后,经济负担加重,经美玉听说铁路局在贵阳成立铁路中心卫生所,自告奋勇接下工作,“要巡回医疗出诊,又辛苦又危险,本不适合女人做,但是我想到能多赚点工资,积累的补休时间也比原来多,就坚持下来了。”直到1972年,她才调回厦门,一家团圆。

  【一生贴心关怀】

  邮票做信物,见证多年相守相爱

  刘稼民爱集邮,书信传情的日子里,他常把自己收集的新邮票贴在信封上寄给经美玉分享,她再把信上的邮票剪下来寄回给他。1968年的一天,经美玉惊讶地发现收到的信上邮票竟然没盖邮戳,“这张‘毛主席去安源’的邮票很珍贵,是发行首日我一大早去排队才买到,当时邮局不在这张邮票上盖邮戳。”刘稼民说,两人将这张邮票视为信物,保存至今。

  分居两地时,经美玉一直内疚不能照顾丈夫和孩子。她想到利用下班时间为家人做衣服、打毛衣。刘稼民快40岁那年,经美玉见同事穿着毛呢大衣,马上买了块布给丈夫也做了一件,“可是当时厦门还没人穿这样的衣服,他嫌太时髦,不好意思穿出门。”不过,这件衣服刘稼民却珍惜地穿到今天,如今是他冬季里最爱穿的外套,“特别温暖贴心。”